第749章

  安北城太守顿时心凉了半截。
  把这样一个人的儿子提拔成为百夫长,皇上若要治他一个不察之罪,他是什么都说不出来的。
  虽然北境太守经历了后来的孔博,以及现在的徐学文,安北城知府也换了好几任。
  他很难了解到当年的事情。
  但,皇上若是看谁不高兴,想治罪,又何尝会考虑那人犯错是否有理由。
  安北城知府战战兢兢。
  是以,今日很早就来候着了。
  汇报的时候,也特意先捡自己办的好的事情说,先让皇上舒心,再提从前的糟心事。
  元修全然不知安北城知府内心戏这么多,闻言,他淡淡道:“陈玉树之父陈庆为官不正,与封平侯有所勾结,谋反事败,遭到连累,该反省自身,何故迁怒旁人?”
  “微臣不是那个意思。”安北城知府顿时就跪了,连忙道:“微臣只是查案的时候,发现当年,陈玉树之父曾为难过皇上和皇后。如今再联系陈玉树的所作所为,因而推断,他或许是对皇上和皇后心怀怨恨,所以才……”
  “朕让你查的事你查清楚了没有?”元修想着一会还要陪妻儿出门,便不太有耐心听安北城知府啰啰嗦嗦。
  安北城知府也算是有眼力,压缩了话术道:“此人是皇上登基那年,因大赦天下而脱了罪籍的。他本可以在安北城中谋生,可他却以自己没有谋生的能力为借口,要求留在工地上。工地上刚好缺人手,也就同意了他的请求。后来,因为他做事勤勉,且有一定的手段,所以才一步一步,被提拔成为百夫长。”
  说完这话,安北城知府的整个后背都被汗湿了。
  他这话里,可没有皇上登基,亲手放了仇家的意思,希望皇上能不要误会自己啊!
  第622章 父皇,带儿臣去吧
  事实证明,安北城知府内心戏过于多了。
  元修不仅不会误解他话中的含义,甚至压根就没有把陈玉树的出现归咎于他的意思。
  那些人,分明就是为了得到夫人的空间,冒着巨大的风险“穿越”过来的。
  其心可诛,无关他人。
  不过,安北城知府所说,与他所预料的一样。
  也就是说,这个“陈玉树”是因为大赦天下而脱了罪籍的。
  元修想了想,这个“陈玉树“应该是崇安元年之前被赦免的。
  如今是崇安六年了,也就是说,他的升职,和现在这位安北城知府没有关系。
  元修问道:“陈玉树是哪年被升为百夫长的?”
  安北城知府答:“崇安元年。”
  元修又问:“你是哪年任安北城知府的?”
  “崇安二年。”安北城知府回答。
  继而他想到,皇上或许是怀疑自己和那陈玉树有关系,连忙磕头道:“皇上,微臣上任之前,本不在安北城的。这陈玉树当上百夫长的时间,在微臣上任之前啊。”
  “朕知道。”元修看他那副生怕被连累的模样,有些心烦,继续问道:“提拔陈玉树的那一任安北城知府,你知道吗?”
  元修知道,徐学文曾经做过安北城知府,而且还是他钦点的。
  但他不认为,徐学文会提拔陈玉树。
  尤其是,陈玉树是崇安元年被提拔的,那一年,徐学文才刚刚上任。
  徐学文是寒门子弟,身后没有任何背景,且为官十分踏实谨慎。
  他自然不可能刚一上任就随意提拔一个人。
  所以,提拔陈玉树的,应该另有其人。
  “知道知道。”安北城知府说道:“当年皇上还在北境的时候,安北城知府曾经是黄浩黄大人。后来皇上调兵去南域,黄浩大人随军出征,孔大人就将安庆城的廖知府调到了安北城。后来徐学文大人成为皇上钦点的安北城知府,那位廖大人就又调回了安庆城,五年期满之后,考核成绩平庸,遂平调到东地的一个城池去当知府了。”
  朝廷的官员考核制度,对于地方官来说,在一个地方任期五年,即将期满之时,会有政绩考核。
  考核成绩优良的,会得到提拔。
  考核成绩平庸的,会平调到其他地方,目的就是怕官员在一个地方呆久了,会培植自己的势力,为害百姓。
  至于考核成绩不合格的,则会降职处理。
  看来,那位廖知府,是个政绩平平的官员啊。
  元修又仔细想了想。
  一城知府,和一个百夫长之间,还隔着一个千夫长。
  百夫长的任命,虽然是要知府点头的,但推荐人选,却是千夫长的职责。
  相比起那个廖知府,似乎陈玉树上头的千夫长更该好好查查。
  毕竟,一个刚刚得到赦免的犯人,就立刻被提拔为百夫长,这事着实有些诡异。
  元修说道:“去查,当年是哪位千夫长举荐陈玉树当百夫长的。”
  若说知府五年一换,那千夫长什么的,换的就更为频繁了。
  安北城的千夫长,全部是军中之人担任。
  当年他调兵前往南域平盗,几乎带走了所有征北军将士。
  可以说,千夫长应该差不多是换了一批。
  换上来的这些人,大部分应该都是北境当地的边境军。
  这里面有没有害群之马,他还真的不敢说。
  安北城知府连忙道:“所有苦役都是有名册的,边境军也有名册,微臣这就回去查。只是,名册众多,微臣可能需要一些时间。”


上一章目录+书签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