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7章
-
“哟哟哟,这是谁啊?草民见过正五品枢密都承旨大人!”
熟悉的稚气声音响起,扶苏头痛地揉了下额角。不用问就知道是谁来了。
他立刻看向苏轼,不客气地还嘴。
“怎么,你嫉妒了?”
苏轼明显卡巴的一下,嘟嘟囔囔地走到了扶苏的身边坐下。
“是啊,我们嫉妒了。”
接话茬的却是范纯仁。他朗笑道:“探亲假才区区三月,你便授官、履职、述职、受赏,走完了寻常进士三年的流程。”
扶苏无奈道:“师兄!你也打趣我!”
范纯仁也是知道他身份的人了。什么“嫉妒”的话纯属打趣罢了。唯一值得扶苏欣慰的是,他的师兄不愧是范仲淹之长子,心性之豁达不亚于其父。默默调理好之后对他一切如常,并不因为他身份多说什么、或者不敢说什么。
此刻,他们一圈的熟人围着商量的情形,恍然令扶苏想起在国子监的时光。
当然,队伍中还多了晏几道和张载二人。前者是他资善堂时期的小伙伴。今科春闱高中第二十七名,和扶苏本人、苏轼一起,为庆历五年的科举赋名为“神童榜”。
后者则是他新认识的太学子弟。未来的“横渠四句”创始人,关学学派开创者。
苏轼、曾巩、晏几道、张载、范纯仁……放眼望去,小半本《宋朝文学史》都在这了。
“所以,赵小郎你今日唤我们来,是为了何事呢?是朝堂上有什么为难的问题相商?”
原本兴致缺缺的苏轼立刻凑上前。
“是什么是什么?”
能接触到枢密院的消息,可不是他们这些还没选官的新科进士能做到的。他们多数要被分往全国各地当一县的父母官,少部分留在汴京,被分配到一个闲职。
什么机要呀,统统接触不到。
苏轼暗自下定决定,以后一定要和赵小郎搞好关系,多多打听点消息。倒不是为了升官,纯粹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。
但扶苏却不像众人的想象般,天天和农桑、粮税、兵事等等朝廷机要打交道。
事实上,他现在更像自由人。
无论他提出想做什么,官家和相公们俱是一脸“我相信你一定能行”的神情,问他需要什么资源,手头的不够再添。换句话说,他现在游离在枢密三司使之外,可以独立做项目。
就像再三省六部以外,新添了一个“搞事部”,不,应该叫“创新部”!
扶苏便毫不客气地推行自己的计划——他和狄青打过包票的,给士兵们写的教科书。
当然,他告诉在座之人时,用的还是朝廷的名义:“朝廷欲给士兵写一本兵书,使士兵识字、知礼、明善恶之用。此事被摊派在了我的头上。我便立刻来寻诸君来集思广益。你们觉得该写什么好呢?”
“首先,《尚书》《春秋》那些肯定是不行的……”
他怕士兵们像狄青一样,直接撂挑子了。
“既然要识字的话,《诗经》是不是可以添一二篇?譬如《秦风》等。”
范纯仁低低地唱了起来:“岂曰无衣、与子同袍。王兴于师,修我戈矛,与子同仇……”
“这个好!”
扶苏眼前一亮,立刻刷刷地记在了小本本上。这一篇字简单不说,还能唱出来,刚好还是出征主题。编入书里最合适不过。
苏轼却道:“识字?知礼?明善恶?这些要求何必只写给士兵看呢?便是大宋的寻常人也该知晓的。”
“赵小郎,你有没有想过,把编成的书顺手投入民间、开启民智呢?”
扶苏一怔:“你是说……办成报纸?”
第100章
“报纸?什么报纸?”苏轼回以一愣:“我是说, 你为什么不编成书呢?就像《捧雪集》那样。”
扶苏有所不知的是,《捧雪集》在文人之间的名声有多响亮。三元牵头,学子同撰、官家朝堂上亲自推荐, 称颂的对象还是使百姓保暖的“祥瑞”新作物……方方面面的buff都叠得满当当。
汴京凡是识字之人, 无论心里怎么想,面上对这本书只有夸的没有骂的。甚至国子监的书局还在加紧印刷, 因为外地的书坊要求进货, 有大需求。而作为主编的张载也因此名声大噪,坐在一群新科进士之中也毫不露怯。
苏轼上回自己只添了篇文章进去, 没凑上完整的热闹, 深感可惜。他本想撺掇扶苏故技重施一回,聘用自己当编辑的。却被扶苏的脑洞带偏了思路。
“报纸, 报纸……”他喃喃了两下:“是不是就像邸报那样的?只不过邸报是单给官员们看的, 报纸则要面对士兵和百姓?”
扶苏颔首:“对。”
在场之人多是读过邸报的,没读过也知道是什么东西。闻言纷纷赞叹起扶苏的想法。
扶苏本人却没那么乐观。
“你们觉得能办成吗?”他问。
范纯仁反问回去:“你在担心什么呢?”
“很多的。”扶苏伸出白嫩的小手, 一根根掰着指头数了起来:“印刷技术跟不跟得上;该刊载哪些内容、士兵和百姓能不能看懂;内容要不要审核;是官营还是民营;如何盈利……”
掰着掰着,一只手不够用了。
众人也随着他的话恍然大悟, 纷纷皱起眉头。对哦, 原来办报纸要考虑这么多。
苏轼却浑似不在意:“想那么多干嘛?先办两期试试水呗。要是失败了就当没发生过, 还可以沽名钓誉一把,说自己心系百姓之教化,横竖都不亏。”
扶苏立刻狠狠瞪了苏轼一眼。
“乱说什么呢!”
但被苏轼一个打岔, 他心里不确定的疑影却消散了许多。也是啊, 报纸办不了就及时止损, 刊印成图书分发给士兵,一点不耽误初衷。
若是办成了,不是更好么?
曾巩已经把扶苏所说的困难记在纸上:“不确定之处, 我们先一道商量商量,暂且拟定个章程出来。就像当初膳委会那样。不能定下的再请教他人不迟。”
“依赵小郎你之所见,报纸该是官营还是民营为好?”
宋朝商业和出版业,都达到了前代未有之高峰。以民间力量办报纸绰绰有余。但扶苏沉思了片刻:“还是官营为好。”
民营的话,为了盈利考量,总会掺杂或多或少的私货。他们的报纸还是有公益性质的,让官府接手是最佳选择。
“不过,若是有民间人士看了我们想自己办报纸的话,我们也不必阻拦就是了。”
这些事,苏轼和晏几道都不懂。张载没在朝堂上待过,也拿不定主意。家中有人做官的范纯仁和曾巩对视了一眼,都点了下头。
曾巩在“官营”二字上画了个圈。
“几日一刊发?定价如何呢?”
扶苏说:“军队里免费人手一份,这是原先就定好的。若是百姓们购买的话……”
他比了个手势:“三文?五文?”
“……有点高了。”
“那就两文吧。”扶苏也没多纠结:“每七日一刊发,一个月刊发四次。这个频率你们觉得怎么样?”
“不更频繁一点么?”
“频繁了的话,内容和质量恐怕跟不上。倘若这个报纸以十年计算,每七日一份,一年五十二份,十年就是五百二十份。再频繁一倍的话,就是一千多份。《诗三百》都不够登的,我怕我们以后真的要拿《尚书》《礼记》充数了。”
还有一个隐性的问题,扶苏没有宣之于口。那就是这个时代的文化产品总量。他的第二世信息发达、世界联通。光是报纸登载各国要闻、轶事就足够水一期了。但现在在大宋,有能力从事文化创造的总人口就不多。
如果报纸能顺利办下去,肯定要从外部引入投稿的。不过那是以后的事,前面几期的内容肯定得打个样。
那么问题来了,报纸上该登载什么内容呢?
说到这个,苏轼终于有发言权了。他双眼发光,兴致勃勃地说道:“能不能留一块地方刊载文章的?”
扶苏:“嗯?你要刊载?”
“不是,是我阿爹!他写了好多文章,都很精彩,只可惜欣赏者寥寥。要是能登在报纸上,人人传阅,那该多有面儿啊。”
苏轼的阿爹,不就是苏洵么?
他的文章?《六国论》?
扶苏当即点头:“没问题!”
“今日割五城,明日割十城,而得一夕安寝。起视四境,而秦兵又至矣。”
这当真是大宋从皇帝,到官家,到百姓人人都该一读的好文章。而况唐宋八大家有六位在宋朝,除了年幼的苏辙外,五位都在朝廷做官呢。这么好的时代,错过了他们的文章简直是天大的损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