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章

  哎呀,有点犯傻了,苏轼现在才那么矮一点儿呢,就是来了也看不到啊。
  扶苏敲了把自己的脑壳。却听百姓中有人突然大喊了一声“官家”,像是湖面炸开的水花,传染般地让周围的人一起跟风,一声声“官家”喊得此起彼伏。
  人浪声聚集起来十分具有穿透性。至少他们进了大相国寺的禅房后,还能听得到五六分。扶苏伸开双臂,示意官家抱起自己,又凑到人耳边:“这招效果很好。”
  仁宗:“……?”
  他露出了不理解但礼貌的微笑。
  诶?什么??
  扶苏大惊失色:难道百姓的声浪不是你们提前安排好的托儿吗?不是为了营造主场气氛,给西夏的使节团们制造心理压力吗?
  他又看向了禅房另一侧等候已久的西夏使节团,发现他们一个比一个脸色难看,打个比方的话和杨守素听到“厚颜无耻”的程度差不多。扶苏瞬间就觉得,自己戴了两个小时的金锁都是值得的!
  对了,也幸好那天他全躲在了苏轼的背后把自己的脸藏了起来,不然他今天还不能正大光明地看呢!
  谈判的人选从宋臣换成了皇帝,铺排的规格亦增多了不知凡几。除去守在寺外的禁军之外,光是随圣驾来到大相国寺的官员、内侍、宫女……就有不下数百人之多。他们身着符合身份的庄重仪服,各个行止有度、如流水一般井然不乱,直到归于整肃的寂静之中。
  而被众星拱月着的尤为清贵大气,他仿佛折了一段日光披在身上,积年威重气度之盛令人不敢轻易逼视。而他怀中抱着的稚子正仰头说着什么,他穿着一身红纱罩袍,胸前金锁衬得他肤色愈白愈亮,不知在与父亲说些什么,神情灵动又狡黠,宛如画中走出的观音坐前仙童。
  再加上一夜之间焕然一新的禅房,金兽口中喷吐的淡淡的龙涎香起,远处传来宋国百姓的阵阵音浪……
  西夏的使臣,哪里见过这般阵仗?
  他们潜心修习了中原文化多年,又在大宋的中心汴京待过不少时日,但今天所见所闻,仍然颠覆了从前的所有认知。就连他们当中最熟悉大宋的杨守素——现在他已经退居次首的位置——从前也只是区区一秀才而已,拜见过本地父母官、吃过举人宴的流水席,眼界也不过如此。
  西夏本土的使者一向以军力自满,以国主李元昊之骁勇宏图为傲。他们自以为天下英主莫有超过他们国主的。今日一见大宋皇帝,却被另一种陌生的磅礴之感巍然压倒过去,就连“兀卒”两个字喊得都不响亮了。
  兀卒,也就是青天之子。放在西夏的语境里,是与宋辽统治者齐名的皇帝称号。可在大宋皇帝的面前,他们兀卒的这名号能叫得理直气壮吗?
  ——见过李元昊在毛坯的宫殿里,铺着毯子撒酒疯的西夏本土人士沉默了。
  唉,不说了,说多了都是泪。
  西夏使臣没有心理素质特别差的。但是吧,就像人的免疫系统只能对见过的细菌病毒产生抗体,西夏人在武力上可以随便吹牛恐吓,但涉及到他们盲区的高维度的礼仪文化,他们怎么防守?
  而礼仪文化,恰巧是大宋的舒适区,或者说是统治区。礼仪象征着富足,文化昭彰着文明。与只能蜗居西北、倾尽全国之力豪赌国运的西夏相比,大宋今日能以数百人而奉区区一君主,未来就能再召集万人,乃至十万人……
  扶苏打量的目光一一扫过西夏人的脸:看来这把多半是稳了。
  现在就看官家怎么出招了。
  昨天,几位股肱重臣讨论了许久到底给钱还是给地,扶苏结合历史猜测多半是要给钱的,理由正如富弼所说,万一辽国趁火打劫也问你伸手要土地,你怎么办?
  然而,在西夏使臣打完招呼之后,把扶苏搂在怀里的仁宗却说:“朕本不欲轻启衅边之祸,然尔主元昊原为宋臣,受皇恩而贰心、僭号自立,侵疆戮边,天地不容也。”
  “今尔等恣狂怠悖,犹欲索岁币、割州县,徒增痴心妄想耳。朕念生灵涂炭,许尔等归顺,然寸土不予、分银不增。若元昊悉心臣服,当去帝号,束手来朝。”
  ——寸土不予、分银不增!
  要说在场的人听到这段话谁最震惊,不是西夏使臣,而是扶苏。早在前面铺垫的时候,他就听得出来官家并不是好声好气商量的口吻,直到最后,他更是被吓了一大跳。等等,昨天不还在给地给钱极限二选一吗?今天怎么一个都不给了?
  谁让官家一夜之间做出了改变?
  扶苏眼底惊疑不定,扭头望去,却见官家冲他笑了笑,摩挲了一把他的发顶。
  不,也有可能是漫天要价、坐地还钱的话术而已。扶苏心里暗想:看西夏使臣听到官家的话都不吃惊,说明之前谈判的拉锯战里,大宋方面肯定提过不止一次,只是都没成功罢了。
  但他心里头仍然希望着,仁宗能强硬地坚持到底。“寸土不予、分银不增”,这句话从皇帝和谈判官员嘴里出来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。
  西夏的使臣数人中发出一阵交头接耳的嗡鸣,不一会儿,为首的人站了出来,对官家拱手道:“大宋皇帝陛下,请容许我们商量一会儿。”
  仁宗慷慨微笑:“请便。”
  接着,他又状似不经意地补充:“陕西诸师业已厉兵秣马,唯待朕一诏耳。”
  嘶——
  扶苏又倒吸一口凉气。
  这是不同意就继续开打的意思吗?你是谁,你不是我认识的官家……但是不管你是谁,都不要从官家的身上下来好吗,好的。
  西夏的使臣听闻这句话,脸色也难看到了极点,但他们没人敢出口顶两句。还是那句话,威胁也好狮子大开口也好,从皇帝的口中说出来是不一样的。
  万一口嗨一句真打起来……兀卒会把他们都撕碎吃了吧!
  西夏使臣们叽里咕噜地说了一会儿,又彼此用手指比划了半天。一炷香的时间过去后,他们终于比划出一个内部所有人都能勉强满意的方案。
  “打下来的土地,我们可以全部归还。但绢十万匹、白银十万两、茶叶十万斤,大宋每年至少要给我主送上这些。”
  比起一开始的岁币要价全部打了三折,土地上也松了口。显然西夏方也明白,宋主来了,就不是菜市场砍价你一块五我一块四了。他们需要拿出彼此都能谈的方案,不然就是纯得罪人。
  那么大宋实际上能接受吗?
  能的。甚至比起晏殊、富弼一开始的预算还少了一点儿。
  但是扶苏的心却陡然悬了起来,他是真怕仁宗看西夏让利幅度大,加上在预算内,就一口答应下来——谁让人家历史上就是个很好说话的人呢。
  明明可以再争取一下的!
  “官家。”
  扶苏从仁宗的怀抱里站了起来,把桌案上的茶杯捧在怀里:“你的水怎么喝完啦?听说大相国寺的茶很好喝,我去找人给你添点水。”
  扶苏当然是故意的,为了打岔不让仁宗开口。找大相国寺特产茶也是为了多拖一点时间,能冷静下来理性思考。
  他“噔噔噔”跑到禅房外,冲着离最近的小沙弥笑了笑:“这位师兄,能不能冲泡一壶大相国寺的春茶?”
  扶苏才发现沙弥原是个熟面孔:“诶,你不就是……”和苏轼在大相国寺偶遇的老实人小沙弥吗?法号是叫觉、觉什么来着?
  但当扶苏和小沙弥对视的瞬间,唯见对面的眼底一片平静的漠然——初见陌生人时的漠然。
  不可能啊,那位师兄明明见过他的脸的,不可能认不出来他。
  扶苏一下子明白了什么,飞快地往里间看了一眼,满脸警惕。
  “你不是他,你是谁?!”
  作者有话说:
  ----------------------
  第20章
  “你不是他, 你是谁?!”
  扶苏不是个自恋的人,不认为见过他的每个人都要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  但是作为亲眼见证过名场面的人,小沙弥不记得他也记得苏轼吧?也该对苏轼身边的三岁小孩有印象吧?
  总之, 当一个三岁孩子跟他打招呼的时候, 真正的小沙弥或许会惊疑不定,又或许怀疑自己看错了人, 但绝对不会像陌生人一样不认识他。
  眼下, 正值宋夏两国谈判的紧要关头,甚至于官家的圣驾亲自驾临了大相国寺。
  但是就有资格站在官家十数步之外的人, 被神不知鬼不觉地掉包了。
  如果不是扶苏历经偶然事件才能下此判断, 小沙弥身边的长老方丈、师兄师弟竟然无一人察觉出有异常。
  替换沙弥的人想干嘛?
  背后主使的人又有什么阴谋?
  电光火石之间,诸多芜杂的念头在扶苏脑海中一一闪过。但是他没有犹豫第二秒:“抓住这个人!他要行刺!”
  “行刺”两个字如一把尖刺狠狠凿进每个听到它人的神经。周遭的僧侣和禁军条件反射般涌了过来, 前后不过一个呼吸的功夫。还没等那冒牌沙弥反应过来, 就被一下掀倒在地,以按压犯人的姿势牢牢地压住双手, 半点也动弹不得。


上一章目录+书签下一章